本地附近的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深圳)有限公司欢迎您访问我们公司官方网站
新闻要点
联系方式
手机:15813810355
联系人:第一养老
电话:15813810355
传真:0755-23964001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头街道莲城社区深南大道10128号南山软件园A1903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要点 > 这篇文章,可能颠覆你对生死的认知
这篇文章,可能颠覆你对生死的认知
来源:第一养老护理服务(深圳)有限公司         添加时间:2019-04-06

这篇文章,可能颠覆你对生死的认知

今天是清明节,清明时节,中国人以上坟扫墓为习俗,祭奠已故之人。

中国在历史传统上,对“生死”有着深刻的理解。然而如今,临终的人却很难高质量地“活着”。

经济学人智库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后,发布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

临终的生活质量——这可能是现在最被我们忽略的幸福难题。

这篇文章,可能颠覆你对生死的认知

文 | 拾遗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拾遗“(ID:shiyi201633),原文首发于2016年4月5日,标题为《这篇文章,可能颠覆你对生死的认知》,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1999年,巴金先生病重入院。

一番抢救后,终于保住生命。

但鼻子里从此插上了胃管。

“进食通过胃管,一天分6次打入胃里。”

胃管至少两个月就得换一次,

“长长的管子从鼻子里直通到胃,每次换管子时他都被呛得满脸通红。”

长期插管,嘴合不拢,巴金下巴脱了臼。

“只好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

巴金想放弃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可是他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因为家属和领导都不同意。

“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

哪怕是昏迷着,哪怕是靠呼吸机,但只要机器上显示还有心跳就好。

就这样,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整整六年。

他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

这篇文章,可能颠覆你对生死的认知

2

“不要再开刀了,开一个,死一个。”

原上海瑞金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朱正纲,2015年起,开始四处去“拦刀”。

他在不同学术场合央求医生们说,“不要轻易给晚期胃癌患者开刀。”

现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一到医院,首选就是开刀,然后再进行化疗放疗。

“就是先把大山(肿瘤主体)搬掉,再用化疗放疗把周围小土块清理掉。”

这种治疗观念已深植于全国大小医院,“其实开刀不但没用,还会起反作用。

晚期肿瘤扩散广,转移灶往往开不干净,结果在手术打击之下,肿瘤自带的免疫系统受到刺激,导致它们启动更强烈的反扑,所以晚期胃癌患者在术后几乎都活不过一年。”

而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很多都采用“转化治疗”,“对晚期肿瘤患者一般不采取切除手术,而是尽量把病灶控制好,让其缩小或慢扩散。因为动手术不但会让患者死得更快,而且其余下日子都将在病床上度过,几乎没有任何生活质量可言。”

所以,朱正纲现在更愿称自己是“肿瘤医生”,外科医生关注的是这次开刀漂不漂亮,肿瘤医生则关注患者到底活得好不好,“这有本质的区别。”

这篇文章,可能颠覆你对生死的认知

3

美国是癌症治疗水平最高的国家,当美国医生自己面对癌症侵袭时,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和选择的呢?

2011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教授穆尤睿,发表了一篇轰动美国的文章——《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

“几年前,我的导师查理,经手术探查证实患了胰腺癌。负责给他做手术的医生是美国顶级专家,但查理却丝毫不为之所动。他第二天就出院了,再没迈进医院一步。他用最少的药物和治疗来控制病情,然后将精力放在了享受最后的时光上,余下的日子过得非常快乐。”

穆尤睿发现,其实不只是查理,很多美国医生遭遇绝症后都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医生们不遗余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可是当医生自己身患绝症时,他们选择的不是最昂贵的药和最先进的手术,而是选择了最少的治疗。”

他们在人生最后关头,集体选择了生活品质!

这篇文章,可能颠覆你对生死的认知

“在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被东开一刀,西开一刀,身上插满各种各样的管子后,被挂在维持生命的机器上……

这是连惩罚恐怖分子时都不会采取的手段。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医生同事跟我说过:如果有一天我也变成这样,请你杀了我。”

一个人失去意识后被送进急诊室,通常情况下家属会变得无所适从。

当医生询问“是否采取抢救措施”时,家属们往往会立马说:“是。”

于是患者的噩梦开始了。

为了避免这种噩梦的发生,很多美国医生重病后会在脖上挂一个“不要抢救”的小牌,以提示自己在奄奄一息时不要被抢救,有的医生甚至把这句话纹在了身上。

“这样‘被活着’,除了痛苦,毫无意义。”

这篇文章,可能颠覆你对生死的认知

4

罗点点发起成立“临终不插管”俱乐部时,完全没想到它会变成自己后半生的事业。

罗点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有一次,她和一群医生朋友聚会时,谈起人生最后的路,大家一致认为:“要死得漂亮点儿,不那么难堪;不希望在ICU,赤条条的,插满管子,像台吞币机器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最后‘工业化’地死去。”

十几个老人便发起成立了“临终不插管”俱乐部。

随后不久,罗点点在网上看到一份名为“五个愿望”的英文文件。

“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


“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支持生命医疗系统。”


“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


“我想让我的家人朋友知道什么。”


“我希望让谁帮助我。”

这是一份叫作“生前预嘱”的美国法律文件,它允许人们在健康清醒时刻通过简单问答,自主决定自己临终时的所有事务,诸如要不要心脏复苏、要不要插气管等等。

罗点点开始意识到:“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这篇文章,可能颠覆你对生死的认知

于是她参与创办了中国首个提倡“尊严死”的公益网站——选择与尊严。

“所谓尊严死,就是指在治疗无望的情况下,放弃人工维持生命的手段,让患者自然有尊严地离开人世,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

开国上将张爱萍的夫人李又兰,了解罗点点倡导的“尊严死”后,欣然填写了生前预嘱,申明放弃临终抢救:“今后如当我病情危及生命时,千万不要用生命支持疗法抢救,如插各种管子及心肺功能启动等,必要时可给予安眠、止痛,让我安详、自然、无痛苦走完人生的旅程。”

2012年,李又兰病重入院,家属和医生谨遵其生前预嘱,没有进行过度地创伤性抢救,李又兰昏迷半日后飘然仙逝,身体完好而又神色安宁,家人伤痛之余也颇感欣慰。

“李又兰阿姨是被生前预嘱帮到的第一人。”罗点点很感动。

这篇文章,可能颠覆你对生死的认知

5

经济学人发布的《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

何谓死亡质量?就是指病患的最后生活质量。

英国为什么会这么高呢?

当面对不可逆转、药石无效的绝症时,英国医生一般建议和采取的是缓和治疗。

何谓缓和治疗?

“就是当一个人身患绝症,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过程时,便采取缓和疗法来减缓病痛症状,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让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完满有尊严。”

缓和医疗有三条核心原则:

1、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


2、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


3、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英国建立了不少缓和医疗机构或病房,当患者所罹患的疾病已经无法治愈时,缓和医疗的人性化照顾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基本人权。

这时,医生除了“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症状的办法”外,还会向患者家属提出多项建议和要求:

1、要多抽时间陪病人度过最后时刻。


2、要让病人说出希望在什么地方离世。


3、听病人谈人生,记录他们的音容笑貌。


4、协助病人弥补人生的种种遗憾。


5、帮他们回顾人生,肯定他们过去的成就。

肝癌晚期老太太维多利亚问:“我可以去旅游吗?”

医生亨利回答:“当然可以啊!”

于是维多利亚便去了向往已久的地方。

这篇文章,可能颠覆你对生死的认知

6

中国的死亡质量为什么这么低呢?

一是治疗不足。“生病了缺钱就医,只有苦苦等死。”

二是过度治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尤其是后者,最让人遭罪。

北京军区总医院原肿瘤科主任刘端祺,从医40年至少经手了2000例死亡病例。

“钱不要紧,你一定要把人救回来。”

“哪怕有1%的希望,您也要用100%的努力。”

每天,他都会遭遇这样的请求。

他点着头,但心里却在感叹:“这样的抢救其实有什么意义呢!”

在那些癌症病人的最后时刻,刘端祺经常听到各种抱怨:“我只有初中文化,现在才琢磨过来,原来这说明书上的有效率不是治愈率。

为治病卖了房,现在还是住原来的房子,可房主不是我了,每月都给人家交房租……”

这篇文章,可能颠覆你对生死的认知

还有病人说:“就像电视剧,每一集演完,都告诉我们,不要走开,下一集更精彩。但直到最后一集我们才知道,尽管主角很想活,但还是死了。”

病人不但受尽了罪,还花了很多冤枉钱。

数据显示,中国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

有时,刘端祺会直接对癌症晚期病人说:“买张船票去全球旅行吧。”

结果病人家属投诉他。

没多久,病人卖了房来住院了。

又没多久,病床换上新床单,人离世了。

整个医院,刘端祺最不愿去的就是ICU,尽管那里陈设着最先进的设备。

“在那里,我分不清‘那是人,还是实验动物’。”

花那么多钱、受那么多罪,难道就是为了插满管子死在ICU病房吗?

这篇文章,可能颠覆你对生死的认知

7

穆尤睿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文章会在美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这篇文章让许多美国人开始反思:“我该选择怎样的死亡方式?”

美国人约翰逊看完这篇文章后,立即给守在岳母病床前的太太打电话:“现在才知道,对于临终者,最大的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过度治疗。不要再抢救了,让老人家安静离开吧!”

太太最终同意了这个建议。

第二天,老人安详地离开了人间。

这件事,也让约翰逊自己深受启发:“我先把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写下来。将来若是神智清楚,就算这是座右铭;如果神智不清了,就把这个算作遗嘱。”

这篇文章,可能颠覆你对生死的认知

于是,约翰逊写下了三条“生前预嘱”:

1、如果遇上绝症,生活品质远远高于延长生命。我更愿意用有限的日子,多陪陪亲人,多回忆往事,把想做但一直没做的事尽量做一些。


2、遇到天灾人祸,而医生回天乏术时,不要再进行无谓的抢救。


3、没有生病时,珍惜健康,珍惜亲情,多陪陪父母、妻子和孩子。

随后,约翰逊拨通电话,向穆尤睿征求意见。

穆尤睿回答:“这是最好的死亡处方。”

当我们无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时,是像约翰逊一样追求死亡质量,还是用机器来维持毫无质量的植物状态?

英国人大多选择了前者,中国人大多选择了后者。

这篇文章,可能颠覆你对生死的认知

8

这是上海“丽莎大夫”讲述的一件普通事,之所以说普通,是因为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各大医院发生——一个80岁老人,因为脑出血入院。

家属说:“不论如何,一定要让他活着!”

4个钟头的全力抢救后,他活了下来。

不过气管被切开,喉部被打了个洞,那里有一根粗长的管子连向呼吸机。

偶尔,他清醒过来,痛苦地睁开眼。

这时候,他的家属就会格外激动,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拯救了他。”

家人轮流昼夜陪护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监护仪上的数字,每看到一点变化,就会立即跑来找我。

后来,他肿了起来,头部像是吹大的气球,更糟糕的是,他的气道出血不止,

这使他需要更加频繁地清理气道。

每次抽吸时,护士用一根长管伸进他的鼻腔。

只见血块和血性分泌物被吸出来。

这个过程很痛苦,只见他皱着眉,拼命地想躲开伸进去的管子。

每当这时,他孙女总低着头,不敢去看。

可每天反复地清理,却还能抽吸出很多。

我问家属:“拖下去还是放弃?”

而他们,仍表示要坚持到底。

孙女说:“他死了,我就没有爷爷了。”

这篇文章,可能颠覆你对生死的认知

治疗越来越无奈,他清醒的时间更短了。

而仅剩的清醒时间,也被抽吸、扎针无情地占据。

他的死期将至,我心里如白纸黑字般明晰。

便对他孙女说:“你在床头放点薰衣草吧。”

她连声说:“好。我们不懂,听你的。”

第二天查房,只觉芳香扑鼻。

他的枕边,躺着一大束薰衣草。

他静静地躺着,神情柔和了许多。

十天后,他死了。

他死的时候,肤色变成了半透明,针眼、插管遍布全身。面部水肿,已经不见原来模样。

我问自己:如果他能表达,他愿意要这十天吗?

这十天里,他没有享受任何生命的权力,生命的意义何在?

让一个人这样多活十天,

就证明我们很爱很爱他吗?

我们的爱,就这样肤浅吗?

这篇文章,可能颠覆你对生死的认知

9

2005年,80出头的学者齐邦媛,离开老屋住进了“养生村”,在那里完成了记述家族历史的《巨流河》。

《巨流河》出版后好评如潮,获得多个奖项。

但时光无法阻止老去的齐邦媛,她感觉“疲惫已淹至胸口”。

一天,作家简媜去看望齐邦媛。

两个人的对话,渐渐谈到死亡。

“我希望我死去时,是个读书人的样子。”

最后一刻仍然书卷在手,


最后一刻仍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


最后一刻眉宇间仍然保持一片清朗洁净,

以“读书人的样子”死去,这是齐邦媛对自己的期许。

你呢?

如果你是绝症患者,当死亡不可避免地来临时,你期待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人世?

如果你是绝症患者家属,你期待家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人世?

这篇文章,可能颠覆你对生死的认知

不久前,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陈作兵,得知父亲身患恶性肿瘤晚期后,没有选择让父亲在医院进行放疗化疗,而是决定让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和亲友告别,回到出生、长大的地方,和做豆腐的、种地的乡亲聊天。

他度过了最后一个幸福的春节,吃了最后一次团圆饭,7菜1汤。

他给孩子们包的红包从50元变成了200元,还拍了一张又一张笑得像老菊花的全家福。

…………

最后,父亲带着安详的微笑走了。

父亲走了,陈作兵手机却被打爆了,

“很多人指责和谩骂我不孝。”

面对谩骂、质疑,陈作兵说:“如果时光重来,我还会这么做。”

尼采说:“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

我们,至今还没学会如何“谢幕”!

第一养老护理服务(深圳)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老年人护理工作的公司,公司旗下有多家分支机构,主要收住失能、半失能和失智的老人,如果您有亲属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自己吃饭、穿衣、如厕、洗澡和不能移动),请交给我们,我们将会给您的亲属提供更加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

更多机构查询请关注二维码,长按识别二维码图片并关注!

机构地址: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云安福利服务中心

电话:13411792409(周院长)

13790043921(罗主任)

机构地址: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郁南社会福利服务中心

电话:18218880649(宋院长)

15922801642 (张女士)

机构地址:肇庆市广宁县南街镇荷木村广宁敬老服务中心

电话: 黄院长 13672509058

机构地址:韶关市乳源县乳城区域性敬老院

手机:15014258931 辛院长

机构地址:肇庆市鼎湖区桂城颐养院

手机:15218451599  陆院长

      13450458604  莫院长

机构地址:湛江市廉江市福利中心

廉江市罗州街道西街172号

电话:18218880649(宋院长)

 15922801642 (张女士)

  18122799866 (何院长)

第一养老护理服务图片中心
中心护理院,中心护理院本地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
中心护理院
建城敬老院,中心护理院本地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
建城敬老院
半自理单人间,中心护理院本地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
半自理单人间
半自理双人间,中心护理院本地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
半自理双人间
多人间,中心护理院本地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
多人间
专护间,中心护理院本地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
专护间
无障碍卫生间,中心护理院本地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
无障碍卫生间
无障碍通道,中心护理院本地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
无障碍通道
无障碍通道(2),中心护理院本地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
无障碍通道(2)
圆角设计,中心护理院本地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
圆角设计
房间一角,中心护理院本地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
房间一角
床头健康档案,中心护理院本地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
床头健康档案
书画,中心护理院本地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
书画
温馨环境,中心护理院本地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
温馨环境
日常生活,中心护理院本地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
日常生活
书画阅览室,中心护理院本地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
书画阅览室
福利中心鸟瞰图,中心护理院本地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
福利中心鸟瞰图
云安福利中心,中心护理院本地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
云安福利中心
云安福利中心一角,中心护理院本地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
云安福利中心一角
福利中心一角,中心护理院本地护理型豪华养老院-第一养老护理服务
福利中心一角
电话:15813810355    传真:0755-23964001    邮箱:postmaster@1-yanglao.com
联系人:第一养老    手机:15813810355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头街道莲城社区深南大道10128号南山软件园A1903
Copyright © 2015-2025 第一养老护理服务(深圳)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3007893号
服务热线:15813810355邮箱:postmaster@1-yanglao.com
X
友情链接:企业邮箱申请 深圳公司注册 影视制作公司 商标申请注册 惠州网站建设 网站维护托管 深圳网站建设 深圳网页设计 深圳高端网站建设 深圳网站制作 深圳网站建设 企业邮箱注册 三和文化基金会 北大燕园书画网 电阻 采样电阻 托盘 正湖堂金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