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问题是民生之重,机构养老是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广东两会,养老问题继续受到关注。“公建民营”这种养老服务新模式,能够有效补齐养老短板。有省政协委员就建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进“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有序发展,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干净整洁的房间,配备了呼叫铃等适老化设备,还有各种活动室。便利舒适的环境,很难让人联想到,这家颐康中心的前身是环卫站,2021年经过政府招标后,这里变成了“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街道免除了机构15年租金,机构可以将资金用于适老化改造:地板换成防滑地砖,加装了电梯,配置了适老化家具。目前,颐康中心提供66个床位,全部面向失能老人。戴婆婆来之前被确认达到轻度失能。中心除了照顾她的饮食起居,还会每天为她量血压,督促她服药。“公建民营”机构比起民营机构,成本压力较小,用工机制又比公办院灵活。
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道颐康中心负责人 张亚玲:以我的康复师为例,我机构要用康复师,闲的时候我可以安排她去开展居家服务,两边用工,我的人员成本又会压缩一点。
今年广东两会,民革广东省委提交了多个聚焦养老的提案,当中提到优化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推广“公建民营”模式。目前,“公建民营”机构缺乏日常运营补贴和建设补贴,有机构希望能与民营机构享有同等待遇。提案建议对“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加大资金补贴和政策倾斜。
民革广东省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广东省居家养老服务协会执行会长 欧阳智鸿:政府给予机构的租赁时间一般是3到5年,3到5年在投入上面,我们的经营者会考虑到我们投资与回报时间可能会限制它的投资额度,影响服务质量,所以我们应该在合作的时间上,给予(延长)的倾斜
广东省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社会和法治委员会委员 崔广德:能够在所在地的养老服务机构,找出养老产业的特点,把各方面的有利资源整合起来,还有服务补贴等方面都可以为养老机构提供强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