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目前我国现有敬老院2.7万所,床位数达243万床,而平均入住率仅为30%。养老面临着大量床位闲置与“一床难求”的矛盾之中,归根到底是低水平养老床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被淘汰,高标准专业护理床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要改变这一现状,无疑我们的敬老院社会化改造势在必行。
4月19日“2016全省社会救助工作会议暨敬老院社会化改革推进会”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会上,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理事兼第一养老护理服务(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国仕,就敬老院现状及改革的思路发表讲话。
一、社会化改革的迫切性
2016年1月22日,人社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我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15.5%,2.1亿的人里有超过4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到20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1.08亿,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失能、失智老年人将达到1.13亿左右。养老的关键在于解决高龄、失能、半失能、失智的老人的养老护理问题,是养老的“刚需”。目前我国的敬老院普遍存在:1、建筑设计不合理,设施设备落后,居住条件差;2、护理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低,远不能满足专业护理需要;3、机制体制固化,公建公营的机制使敬老院缺少活力与动力。若不进行改造,敬老院根本无法接收和照料高龄、失能、半失能、失智的老人,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敬老院将变成形式上的养老机构。面对日益严峻的养老形势,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敬老院的社会化改革。通过社会化改革,激发敬老院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二、社会化改革的途径
目前敬老院社会化改革主要有三种模式:公建民营、PPP模式、承包经营。PPP模式政府与社会机构签订长期协议,社会机构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运营或管理工作。承包经营,承包经营是社会化改造前期提出的概念。后来国家提出公建民营,把养老建筑主体、设施提供给引入的第三方进行经营,运营方对设施进行改造,提升设备水平,建设专业护理队伍,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完善、安全的服务。
公建民营的方式正切合了目前敬老院社会化改造的需要,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对现有设施设备的改造和专业护理团队的建设,让敬老院面貌焕然一新,真正地服务于养老的“刚需”人群。
三、第一养老社会化改革的思路第一养老以“轻资产,小规模,连锁化”的经营理念,接收高龄、失能、失智老人。为老人提供安全、舒适、温馨、幸福的生活、心理、医疗护理和临终关怀,使有需要的老人生活的更舒适、更自信、更有尊严。计划在2018年12月以前,在广东省租赁经营100~150家敬老院和福利中心,床位达到15,000~20,000张的规模,广东省在两年时间内拥有2万张高标准、高质量的养老护理床位。第一养老护理服务(深圳)有限公司致力于长期投资和服务于养老事业,着眼于远期的效益,不考虑短期的盈利,创新养老模式,努力实现养老机构的规模化、专业化和连锁化,真正造福于老人,使老人有尊严、幸福的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